顶级酒店网
顶级酒店查询
首页 > 酒店时刻 > 酒店资讯 > 正文

上市经营好多年 为何还比不上搞个壳交易?

2017-06-09 来源:  热度: 举报
分享到:
T + -

(副标题:上市经营好多年 为何还比不上搞个壳交易?)

2015年,彭建虎最终选择将旗下上市公司世纪游轮卖壳。戏剧而讽刺的是,他辛劳创业几十年,身家不过10来亿,这转手壳一卖,身家却飙涨破百亿。而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资本市场并不罕见。

是谁导演这出戏?在这荒唐的剧情里。

  借壳有理

看过玄幻小说的都知道,修真界有种邪门功法,名曰“夺舍”。这种“借尸还魂”的戏码搬到资本市场,就是“借壳上市”。

所谓“壳”,是一类上市公司的形象代称。这些上市公司,主业凋敝、经营不善,很多甚至持续亏损,穷得只能靠上市公司这个“壳”在市场上“挺尸”。

在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这样的公司不具投资价值。但在中国资本市场,他们却个个都是“宝贝”,甚至业绩越亏越有价值。

价值来自于壳子,价值的兑现则是把壳子借给别人。别人为什么要借这个壳?因为借到这个壳,就可以借到“壳”下的诸多便利。

在中国成为上市公司之后,会有诸多便利,到今天,这依然是铁的事实。

别人为什么不自己去上市,而要“借壳”?则是因于另一个事实:上市需要行政审批,而要完成这个审批,殊为不易。

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一直对上市审批保持慎重与严谨,用洪荒之力对不靠谱企业说“NO!”,也让靠谱的企业常常是“我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以至于李彦宏都曾惭愧表示:“不是我们不想在国内上市,我们不符合国内上市的条件。”

严格的监管在确保优质公司才上市的同时,也成就了另一个局面:在A股,上市审批要排长队,很多公司一等就是好多年。有时遇到IPO暂停,更是等到猴年马月也说不清。

于是,很多想上市,甚至符合上市条件,但却等不起的企业,想起了“借壳上市”。因为经济产业环境,或者企业自身经营等等原因,不少提前上市的企业经营已经难以为继,如果能付出一些代价,用他们的壳子来装自己的生意,那便是间接上了市。

1993年,上海强生集团最早玩了手“母借子壳”。它先把资产注入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浦东强生,浦东强生再配股募资,将强生集团反向收购,转手间集团整体上市,资产大大增值。

借壳上市的好处显而易见,股东资产变股票,可套现、可质押贷款,加上上市公司的身份,“整个人”都会上升一个档次。即便上市以后经营陷入困境,“壳”子也还可以再卖一回。

强生之后,“壳”的文章越做越大。

  壳里乾坤

IPO难,使得A股中催生了世界上最活跃的壳交易市场。

早些年,私募、投行是壳交易中的大推手。碰到IPO暂停的荒年,他们或受人之托,或跟进上市老客户,盯着企业的生老病死,盼着哪个资不抵债的“倒霉蛋”跳出来把壳一卖了之。他们也好牵线搭桥,做几单收费千万的好生意。

这种交易小众且私密,最讲究靠谱。求壳若渴的买家要委托投行这类中介,通过交易所或地方监管层的层层关系,才能找到比较稳妥的卖壳方。

借壳时,虽然买方更主动,但卖方才是主导者。好壳通常很稀缺,于是变得更挑剔,总是等着七八个买家扑上来轮番报价,坐看谁的出价高。而最终成交却要碰运气,除了价钱合适,相互看得上眼外,还要看能不能搞定很多其他事情。

A股市场上,壳资源大都集中在“ST”这个群体。它们大都陷入亏损,债务重重,麻烦多多,这让壳买卖成为一门相当考验技术,甚至人性的辛苦活。

要是买到资产债务清晰的壳,大家一拍即合,签字画押,之后看着股票华丽丽走出几十个涨停板,瞬间变身人生赢家;但有的公司卖壳,卖的不是“壳”而是坑。买的人买下后才知道,大股东在外面违规搞担保,重组后一堆莫名其妙的人找上门,带着法院判决来划现金、搬资产,让人欲哭无泪,也让跟着炒的投资人套到高山上。

好在近年监管越来越规范,类似惨剧少了很多。

在买家看来,“好壳”一定要市值小、负债高、控股弱、经营差,最好是民营。

有券商统计,壳的市值大小,是借壳成败的关键。所谓“小壳”,市值一般应低于30亿,它们成功交易的占比高达70%。因此,A股对于小市值股票给予更高溢价,并非没有道理。壳市场的存在,无形中为它们创造出“壳溢价”空间。

2013年,A股重组风起云涌,小壳可遇不可求。十几亿市值的净壳,壳价高达7-10亿。这样的壳资源竞争极其激烈,买方甚至会抢先签署框架协议。

负债高也很重要,这样的公司经营困难,大股东卖壳意愿强,交易容易撮合。虽然在普通投资者看来,“越亏越光荣”不可思议,但在壳交易市场,这却是不折不扣的“真理”。因为公司太差,所以价格便宜成交快,重组确定性高。显示在股票上,马上会迎来一连串的涨停板。

另外,老手也看重股本结构。同等市值下,股东中的机构投资者越少越好,注入的资产是好是坏,这帮人精能一眼看穿。但散户就好糊弄多了,多烂的重组方案,在股东大会上照过不误。

而上市国企卖壳难,也与股本结构、牵扯利益方太多有关,不仅要买卖双方满意,还要管理层、职工、债权人、国资委、地方政府都满意,任何不满都可能导致借壳中断、交易夭折。所以,民企壳好操作、价更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上帝关上IPO的门,便会打开借壳的窗”。对于资金饥渴、嗷嗷待哺的公司来说,不趁着行业上升期赶紧上市,极可能在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排队上市太慢,借壳上市顺利的话,通常半年搞定。而要实现“弯道超车”,就要敢于买下世上最贵的“壳”。

  保壳大战

IPO暂停,壳价会应声而涨;IPO开闸,壳资源依然会抽着空坐地起价。

2014年,IPO在暂停14个月后重启。排队上市的公司如大旱之望云霓,却等来计划安排100家新股上市的消息,顿时陷入绝望。如此少的上市名额简直杯水车薪,已谈成的借壳协议很快遭卖家反悔,壳价几乎秒涨1亿,诸多借壳上市的谈判戛然而止。

虽然“垃圾股就该一文不值”本应算常识,但在A股这个专治不服的地方,这个真理却被多次打脸。2013年,垃圾“壳费”普遍叫价4亿以上;而到了2016年,已有人敢叫价百亿。虽然“壳费”也会随市场环境跌宕起伏,但近年确实在稳步上涨。

只要坚强不屈地活着,就有“乌鸡变凤凰”的希望。因此,上市公司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壳。

保壳,一定要学星美。这个上市十多年、累计利润不足200万、只有7名员工的*ST星美,竟能自强不息活到今天,市值还一度高达24亿。早在2011年,《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它业务不及个体户,靠着重组预期“赖活着”。谁能想到,星美在2016年还扭亏为盈、成功摘帽;2017年被“欢瑞世纪”成功借壳,终成赢家。

在A股,有“连亏三年就退市”的红线。于是,确保“亏两年赚一年”,就成了ST的保壳套路。

淳朴老实的公司,大都会在保壳关键年狂甩资产,只求续命,不采用更不堪的手段,便算是ST中的良心企业。有的公司时运好、背景强,亏了能拉来大股东注资,关系广、人脉强的,想想办法,也大都能过关。

但有些保壳手法就很另类了。

有时,地方政府也被拉入保壳大战,每年给予各种名目的巨额补贴,帮些ST公司保壳续命。有人对此极为不解,但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保公司就是保就业、保安定,否则安置就业、保持稳定的压力更大。因此关键时刻出手,也是有着一番苦心。

保壳保到最高境界的当属*ST广夏。这个当初因财务造假震惊全国的“银广夏”,一重组就能停牌4年,直接飞跃退市红线。此后,其又靠着拖延战术、政府补贴、资产注入等各种手段熬日子,如今也“脱帽摘星”,更名为“西部创业”。

而最“感动中国”的保壳法,则来自*ST博元。这家公司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而暂停上市,却引出“中国好同学”豪捐8.59亿,以助其保壳。但这段感天动地的友情,只是招来了证监会的问询和市场的质疑,最终没能挽救被摘牌的命运。

像*ST博元这样的倒霉蛋,毕竟是少数。纵观A股历史,退市公司90家左右,退市率不足3%,年均0.1%。而美国纽交所年退市率高达6%,纳斯达克年退市率达8%。可见相比美国而言,A股的退市不是事儿。

  猫鼠游戏

虽然借壳上市并不完全是中国特色(海外成熟市场也有,英美称之为后门上市、反向收购),但爆炒垃圾壳,的确是A股一大奇观。

这也是搅乱A股估值体系甚至投资理念的一大原因,炒高新股的人都振振有词:一个连年亏损、严重违规的“烂壳”市值都有四五十亿,那基本面良好、身处新兴产业、再加上“壳费”的新股,又该值多少钱?

种种荒唐的“壳交易”,让管理层也忍无可忍,不断出重拳治理。

2011年,证监会颁布新规,要求提高借壳上市门槛,使其与IPO接近,且不允许借壳创业板。

但很快就有人找到了规避监管的手法。

比如先在创业板公司搞个资产重组,不变更控制权,但重组完成后,控制人通过大幅减持股票,让借壳方被动变成第一大股东!即便质询下来,人家也很“委屈”:我当第一大股东不是“故意”的!或者,通过多名一致行动人共同持股,超越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也能在难以察觉中发生变更。

很快,证监会又要求“严格执行新退市制度”,结果也是你懂的。

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终于祭出注册制改革这个“大杀器”,一时轰动资本市场。

很多人满怀期待地认为,A股审批上市制“即将”走到尽头,注册制注定成为壳资源的“终极杀手”。

前景是光明的,但从新三板的遭遇来看,道路却依然曲折。

2014年年底,一股奇特的“借壳风”从A股蔓延到了新三板。

有私募开价500万,四处寻求新三板壳,号称不求利润业绩,诚意出售即可。人们一开始还半信半疑。没想到第二年,新三板“壳费”最高飙升至3000万,令人大跌眼镜。

疑问随之而来:上市门槛极低的新三板壳,为什么都能卖出上千万?

原来,即便是门槛低,大家依然有个抢天时、抢行情的问题。2015年,新三板掀起过一轮上涨行情,160多支股票涨幅翻番,极大刺激了众多中小企业的热情。为了快速登陆新三板,很多公司开始迫不及待借壳上市,以节省几个月审批时间。

而新三板依然有公司成立两年的时限门槛,让众多横空出世的“互联网+”企业纷纷遇阻,借壳上市于是再成闪电上市、快速融资的便捷选择。

当然,有的企业争着上新三板是为了融资,有的是为了领地方政府补贴,更有甚者是为了让投资人快速变现。

门槛低、审核快、退出机制顺畅的新三板,都能把壳卖出几千万,那A股“壳价”又该值多少钱?很快,人们见证了一轮壳价的惊天暴涨。

  金钱永不眠

2015年11月,证监会一则《若干意见》,发出了IPO提速的爆发性信号,整个大盘包括ST板块迎来大幅惨跌。2016年新年伊始,股市陷入连续熔断的凄风苦雨中。

此时,很多人都认定,注册制将快步推进,战略新兴板箭在弦上,“垃圾壳”终于要迎来一文不值的新时代。

但面对大盘暴跌,监管层又突然手软了。

2016年3月,全国人大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特别写明:“根据证监会意见,删除第27页的‘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

这是神仙难料的180度神转折。再之后,注册制放缓、战新板搁置,IPO大门口600家审核申报、700家辅导备案的长队又白高兴了一回。

即便按每年200家的速度,600家排队企业走完也要3年。所谓的“IPO堰塞湖”就这样骤然形成。刚刚退去的借壳潮又轰然而起。有人预测,“壳价”有可能应声上涨10%。

但即便最乐观的人,都把这次转折想简单了,看待借壳的眼光也不够与时俱进和具有国际思维。

2015年3月24日,原计划美国上市的暴风科技转身登陆A股创业板,创造了让资本市场癫狂的“神迹”:当年的124个交易日里,实现了55个涨停,累计涨幅高达1950.88%。

这种从个位数涨到三位数的传奇,几乎是向全世界宣告“此地人傻,钱多,速回来”,也让众多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大受刺激。

即使只按平均市盈率计算,回归A股,也将使这些中概股获得比美国股市高出5倍的溢价,而且很多中概股都是优质企业,理论上还可享受更高的估值。

如何火速争抢如此暴利,借壳上市!

2015年12月29日,美国上市的分众传媒打响回归的“第一枪”,借壳七喜控股在A股火速上市,成为“中概回归第一股”。市场以一连串强悍的涨停,将分众传媒的估值推升至2000亿。所有参与分众传媒私有化的投资人,转眼间就豪赚了12倍的超额回报。

分众传媒的巨大成功,又刺激了更多的人。奇虎360、搜狐、完美世界、聚美优品等一连串中概股已急不可耐,这些更加阔绰而迫切的人加入到抢壳队伍后,A股的“壳价”涨得,哎,那叫一个,只能仰望。

供需加剧失衡之下,甚至连壳资源介绍费都飙到最高5000万的天价。抢手的壳也一度要求先交1亿诚意金,才能见着老板谈借壳的事。

有壳的老板迅速被各路人马踏破了门槛,开出的价码水涨船高。由于买家更着急,卖家待价而沽,壳价已经动辄一二十亿,后来干脆到了多等一天涨一亿的地步。这种极致的疯狂,让参与各方陷入躁动,连很多谈妥的交易,都遭遇了突然加价2亿的尴尬情形。

面对市场的纷乱,理智的机构投资者通常不会头脑发热。如果价格确实离谱,依然会选择放弃。但壳老板对此也司空见惯,反正抢壳的人还在排队,有的都见过50多拨买壳人,仍然盼着能卖出更高价。

无比的贪婪背后,是精明的算计,也都有十足的底气。这底气是买卖双方都囤有“备胎”,也是双方都对游戏空间足够大,老玩法不行还可改新玩法充满着信心。

比如壳老板,就越来越艺高人胆大。

以前,壳老板通常卖壳、拿钱、走人。如今,一些壳老板更精通资本运作,已不满足只挣一二十亿的“壳费”。他们对买方更挑剔,同时要求不完全撤出股权,而是要成为二股东、三股东,跟着注入的优质资产“一块玩”。

2015年的“光棍节”,一家名为“世纪游轮”的上市公司开始了连续20个涨停的疯狂历程,股价从31.65元暴涨到212.94元。

这场狂欢的背后,有史玉柱旗下巨人网络借壳回归的支撑,更多还是市场惯有的妖风邪气之合力。但这场狂欢之中最让人惊讶的,却不是巨人网络的估值暴增至千亿,而是“世纪游轮”的老板彭建虎,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不如转手卖壳赚得多,而且是远远不如。

彭建虎辛苦奋斗20多年,成就了自己作为长江游轮的霸主地位。2011年3月,他将世纪游轮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长江游轮第一股”,但其身家即便大增,也不过才有11亿。

世纪游轮上市后,行业竞争加剧、增长放缓,2015年又突遭“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波及,业绩暴跌600%。面对寒冬,彭建虎决定“卖壳”,辗转一年多,最终敲定了巨人网络。

让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他之前奋斗几十年,身家不过10来亿,如今无可奈何卖了壳,却在一个月内身家飙升到上百亿。

这算什么事儿?估计彭建虎自己也都说不清。

世纪游轮的财富效应,令中概股大受鼓舞,也让监管层提高警惕:靠,这中概股回归,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跨境套利的游戏。

政策和对策由此再升级。

2016年6月17日,证监会公布“史上最严借壳标准”,再度给爆炒垃圾壳降温,希望提高借壳门槛和卖壳成本,打击忽悠式重组。

由于新规太过专业,有人翻成大白话意为:缺钱的别借壳,借壳不让配套融资;缺德的别借壳,被调查或被谴责的没资格;缺心眼儿的别借壳,最终解释权在证监会,分分钟否决得你怀疑人生;缺信心别借壳,上市公司原大股东照样要锁三年;缺胆的别借壳,证监会动不动窗口来指导;缺契约精神别借壳,业绩承诺不再是想变就变;最后,能IPO的别借壳,资产注入60个月后才不算借壳,“十三五”规划都干完了,不如去IPO排队。

新规一出,ST板块应声惨跌。而2016年四季度,IPO再度陡然加速,也让壳价快速跳水。

但活人不会让尿憋死,坏人更不会。

很快,一些心怀不轨的炒家们又搞出了“假借壳、假举牌”的新玩法。真借壳那么难,那就搞点假借壳,炒高后真套现,最后无非“重组失败”了事。

而借壳上市本身,也依然不会真正消停。

有人认为注册制出台后,壳交易便注定消亡,但香港注册制搞了多年,借壳上市的企业也是络绎不绝,唯一的差别就是港股壳价格低,投资更理性。

港股为何能壳价低,投资更理性?很多人认为,那是因为香港的监管相比内地而言,会是多么的科学,多么的照顾投资人的利益。

很多炒过港股的人会说,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答案。正确的答案是,香港的投资者比内地的投资者更成熟,也更理性,更懂得自己保护自己的利益。

为您推荐
  • 头条
  • 乐享
  • 度假
  • 旅行
  • 顶级
  • 精品
  • 奢华
  • 亲子

全球十大顶级酒店,最大的拥有一万间客房,年接待5200万游客

顶级酒店查询
顶级酒店查询

快乐旅行

酒店欣赏

顶级酒店查询
  • 亲子酒店
  • 特色酒店
阅读下一篇

明察暗访 “互联网+”下酒店质检的新思考

大多质检都习惯于检查硬件和卫生等静态内容,但酒店服务问题等动态问题却常常会有所疏漏。利用“721“原则能帮助质检查缺补漏。...

返回网站首页返回酒店资讯首页
北京顶级酒店 天津顶级酒店 河北顶级酒店 山西顶级酒店 内蒙古顶级酒店 辽宁顶级酒店 吉林顶级酒店 黑龙江顶级酒店 上海顶级酒店 江苏顶级酒店 浙江顶级酒店 安徽顶级酒店 福建顶级酒店 江西顶级酒店 山东顶级酒店 河南顶级酒店 湖北顶级酒店 湖南顶级酒店 广东顶级酒店 广西顶级酒店 海南顶级酒店 重庆顶级酒店 四川顶级酒店 贵州顶级酒店 云南顶级酒店 西藏顶级酒店 陕西顶级酒店 甘肃顶级酒店 青海顶级酒店 宁夏顶级酒店 新疆顶级酒店 香港顶级酒店 澳门顶级酒店 台湾顶级酒店 三亚顶级酒店 丽江顶级酒店 大理顶级酒店